全新JoJo黄金之心欢迎您!

JOJO黄金之心

 找回密码
 加入组织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总共3761条微博

+ 曼哈顿转播站 +

查看: 1207|回复: 0

[天雷地火] 看完了这个,想了解下鳗鱼的知识,于是……长见识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9 23: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准备好加入热情组织了么?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组织

x


看完了这个,想了解下鳗鱼的知识,于是……长见识了……



故事一
據倫敦9月23日(北京時間24日)消息,英國神秘動物學家理查德-弗裡曼在《太陽報》上發表了一份研究成果,認為著名的尼斯湖水怪可能是有著100多歲高齡、喪失了繁殖能力的巨鰻。

弗裡曼表示,這種鰻魚的身長在8-9米左右,獨特的自然條件十它得以長壽。他認為,實際上尼斯湖裡不只有一條這樣的鰻魚,應該存在著多條巨鰻。他還展示了在尼斯湖拍攝的一些照片作為證據。

弗裡曼說:『鰻魚一般在長到10歲左右就游到佛羅裡達沿岸海域繁衍,然後死亡。但某個因素對某種鰻魚產生了影響,致使其喪失繁衍能力,於是它們便不再前往大西洋繁衍後代,留在原地繼續生長,逐漸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龐大體積。』

他還指出,在尼斯湖裡存在著一種現象,導致鰻魚能夠以超出常理的速度生長,存活時間也大大拉長。

他認為,與關於尼斯湖水怪的其他說法相比,這是唯一有科學依據的解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故事二


鰻魚屬於鰻鱺科(Anguillidae),鰻屬(Anguillus),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魚類,全世界總共有十八種。鰻魚因為奇特的生活史,一直以來對鰻魚的生態都是個謎,因此全世界對其研究從未間斷過;台灣地區鰻魚的種類有四種,最常見者為日本鰻( Anguilla japonica) 及鱸鰻(A. marmorata);但是西里伯斯鰻(A. celebesensis) 及短鰭鰻(A. bicolor pacifica) 則比較罕見。鰻魚在演化上屬於非常原始的低等脊椎動物,其生長到不同時期時會有變態發生而改變外觀;跟鮭魚有著相反的生活史,鰻魚會在河川中長大、成熟後洄游到海洋中產卵,一生只產一次卵,產卵之後就死亡。鰻魚在卵孵化之後,最先形成柳葉鰻(Letocephalus)、然後變態成玻璃鰻(glass eel)、再來是鰻線(elvers)、黃鰻(yellow eel) ,最後變態成銀鰻(silver eel) 而降海產卵。

鰻魚(Anguilla spp.)具特殊的生活史,在淡水環境中生長數年後(雄魚約4-5 年 雌魚約6-7 年以上),則須降海進行生殖。雖然曾有養殖37年的非正式紀錄及體型重達5.1公斤、體長130公分的野生鰻被捕獲的記載,但如果不降海則永遠無法達到自然性成熟。鰻魚降海之後,在海洋洄游數千公里後到達深達百米以上的產卵場。歐洲鰻的產卵場推測在藻海附近,日本鰻的產卵場推測在馬里亞那群島附近。日本學者曾預測鰻魚在水深75-100米左右的水深孵化,由人工繁殖之經驗推測,鰻魚之受精卵應?浮性卵,卵徑約在 1mm左右,可漂浮在 34 ppt 的海水中。鰻魚孵化出來之後, 體型漸漸變成頭小身體透明扁平,又稱柳葉鰻 (leptocephalus),故其拉丁文之意義為”狹(lepto-)” “頭(cephal-)” 魚,此體型構造?外洋性浮游動植物之型態特徵之一,最早,人們並不知道柳葉鰻是鰻魚的幼苗。柳葉鰻無自由行動之能力,隨洋流漂浮至大陸邊緣,此段時間預估約須一年以上,在這段時間,仔鰻之型態由柳葉狀變成長細型, 但仍?透明故又稱玻璃鰻(glass eel),此為第一次變態,玻璃鰻已有自由行動之能力,並對特定物質有驅近現象。玻璃鰻在進入淡水後,體表色素出現成為小鰻。小鰻(elver)再長成黃鰻 (yellow eel),黃鰻在淡水中成長數至十數年變態成銀鰻 (silver eel),此為第二次變態。

事實上,鰻魚之生活史,目前已經知道部份,但未完全清楚。稍微考究一下,這幾乎是耗時2千年,遍及中西的事件。

最早西方人認為,馬尾巴若掉到水裡會變成鰻魚;但早在希臘時代,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自然史的作者,大概是最早的生物教科書出版商) 已經注意到,從沒看到過大肚子的鰻魚,也沒有看到鰻魚交配或生蛋,故阿德就認為水中的雜物自然生出鰻魚,就像破布、雜物堆在一起會生出老鼠一樣,此為「無生源論」(Abiogenesis)之理論由來,因為交白卷總是不能增加篇幅的…。但阿德至少注意到某一段時間鰻魚會向下游方向游去,而且也會游回來。後來羅馬時代的動物學家布利尼 (Pliny,動物誌的作者),認為鰻魚怎麼可能是「無生源論」(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他認為鰻魚用自己身體來摩擦岩石,掉下來的碎片就生成小鰻魚(瞧!雷爾教派的祖師爺,所以義大利人骨子裡有無性複製的思想血統)。一直到13世紀,德國哲學家Albertus Magnus還支持此理論。到16世紀,魚類分類的祖師爺 Rondelet (於1554年出版魚類全誌)還認為鰻魚是由腐壞的東西生出來的 (好像小時後,我媽也是這樣說我是從垃圾堆撿來的一樣),但他承認蛋是由雌雄交配後產生的…。後來雷文霍克(Leeuwenhoek, 發明顯微鏡的那一個人) 與林奈(Linnaeus, 發明二名法來命名物種的那個人),因為找到卵胎生蝦虎魚(blenny或稱尉魚),此類魚體內授精,魚卵在體內孵化,等生出母體就是一條不折不扣的小魚,好巧不巧,雷文霍克在鰻魚魚螵內找到寄生線蟲,所以他認定魚螵是鰻魚的子宮,而寄生線蟲是幼鰻 (事實上,螵線蟲真的長的和鰻魚一樣,只是小很多),這個錯誤一直到17世紀才被另一位義大利Redi (應該是弗羅倫斯,也就是徐志摩說的斐冷翠,因為彼時義大利還未出現)的學者更正它是寄生線蟲,而鰻魚的卵巢首次被討論記載,但因為鰻魚卵巢實在太不成熟,和一般認知的不同,所以並沒有被全面接受;Redi 並提出鰻魚的產卵地在海裏的假說 (不知道有沒有引起騷動,先知是寂寞的…)。一直到1850年,德國動物學家 Rathke (提出“重演律”-個體胚胎發生是種系發生的重演之人)詳細的描述其生殖腺,從此以後,鰻魚的卵巢才被確定。很好玩的是,雄鰻的精巢,要在24年後的1874年,才被一位波蘭學者(Syrski, 其任職於博物館)找到,為什麼?賣個關子,如果你已經耐心的讀到這裡,想一想,下回分曉。從此以後幼鰻的精巢又叫 Syrski organ。剛好在同一年,另一位德國的學者 (Munter, 任職於格賴夫斯瓦爾德的博物館) 在檢視了3000 條鰻魚後,竟然沒找到半條公的 (我現在做實驗剛好相反,養殖鰻很難找到一條母的),所以’罪證確鑿’,他說鰻魚是孤雌生殖(parthenogenetic)….。終於,在搞了兩千多年後,最後確定鰻魚不是怪胎,非石頭蹦出、垃圾桶揀的。

至於東方的傳說呢?反正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魚,有魚大家摸,中國人一向是樂天知命,(正確的來說,應是肚子多填不飽,看到魚先想到紅燒或清燉,哪管從哪裡來;鰻非我族類,究其源?此非經世濟國之道也,故大丈夫不為也,省得落入玩物喪志,列入文化基本教材,禍遺子孫)。找得到文獻記載的,首推清康熙的古今圖書集成 (相當於大清百科全書) ; 鰻:一作鰻鱺,一作白鱔。埤雅云:「無鱗甲,白腹似鱔而大,青色;焚其骨,煙氣闢蠹,有雄無雌,以影漫鱧」。趙辟公雜說云:「有鰻鱺音,以影漫於鱧魚,擇其子接附鱧之鬐鬣而生,故謂之鰻鱺也。」。

台灣通志:「鰻,有烏白兩種,烏者為上,有雄無雌,以影鰻鱧生子而諺云:「鰻出鱧魚背」。相傳:鰻子在醴背上,如刳鰻有子者,必毒。又鱔腹無子者,亦毒,均當棄之」 (文獻摘自http://webpac.nhu.edu.tw/tr/)。曰何?試解如後:我們還是比較講究實(食)用主義的,鰻魚又叫鰻鱺或白鱔,它沒有鱗片(非也它還是有鱗片的,鱗片細小,長橢園形,退化埋於皮下,故曰無鱗),肚子是白色的,背部是青色的(此樣本鑑定為”黃鰻”),把它的骨頭拿來燒,可以趨趕書蟲(生物防治法?),只有雄魚無雌魚 (和1850年德國動物學家Rathke結論不同,其中大有學問,這個牽涉到東西方治學的方法),身影長得和烏鱧魚差不多(好像差蠻多的?烏鱧魚即現今的魚種”烏鰡”又叫青魚,英文叫snakehead )。

但中西有志一同的是:皆找不到鰻種魚或成熟鰻魚(大腹便便,富含魚卵者),所以都瞎掰。但中國人比較相信生源論,除了孫行者外,凡事皆有個源頭。便創出鰻魚騙烏?幫他生小孩的傳說 (這大概是最早的surrogate概念),從此以後鰻變成複姓-鰻鱺(?),頗有冠夫姓之味道。而台灣通史誌的紀載,大抵可以看出,文抄公引用文獻之痕 (摘自古今圖書集成),但比較特殊的是台灣人管鰻叫烏鰻,這點沒錯;而且殺鰻發現有蛋者,八成有毒,不要吃它,這點值得玩味,直到現在,未有文獻記載大腹便便,富含魚卵者,故人皆曰可殺,對合理吃鰻魚找到歷史文獻的支持。

臨國日本,認為鰻魚是山藥或蕃薯變來的,因為兩者皆為深色長條狀、富含黏液,更重要的是鰻魚可以利用皮膚呼吸,有一點濕潤就可以活,所以看到一條黑不溜丟的鰻在山野小徑散步,不得不連想,它和山藥的血緣關係 (小日本,連想像力都早已 脫亞入歐…)。



故事三


關於鰻魚的身世之謎,突然想到世說新語上的一個故事: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翻成白話文就是:宋朝謝安有一天和晚輩上國文課,突然下雪,謝安很高興的說:「下雪像什麼」 ? 他的姪子搶道:「和向天灑鹽巴差不多」 。姪女比較細膩,說:「倒不如是柳絮被風吹起!」 ,謝安聽了大樂而笑。 要是我,我也會說 :「撒鹽空中差可擬。」因為20幾年前在雪山 369 山莊看到的是如灑鹽般的下雪 (後來在畢里牛斯山看到的是鵝毛) 。關於追蹤鰻魚產卵地,我想不到好的形容詞,姑且稱為「大海撈針」。

上次提到,經過兩千多年才確定鰻魚也是有父有母的,但還沒人知道他們在哪裡交配產卵。事實上,西方人把鰻魚生活史稱為奧迪賽 (odysseys就是起源取自古羅馬希臘神話奧迪賽,就是必須離開自己王國,出外去做一趟危險的旅程) 般的史詩。

再複習鰻魚特殊的生活史,在淡水環境中生長數年後(雄魚約4-5 年,雌魚約6-7 年以上),則須降海進行生殖,如果不降海則永遠無法達到自然性成熟。鰻魚降海之後,歐洲鰻在海洋洄游數4千多公里後在藻海(Sargasso Sea) 附近 達深達百米以上的產卵場。日本鰻則游了6千多公里在馬里亞那群島 (Mariana Islands) 附近產卵場。鰻魚孵化出來之後, 體型漸漸變成頭小身體透明扁平, (leptocephalus),故其拉丁文之意義為”狹(lepto-)” “頭(cephal-)” 魚,此體型構造?外洋性浮游動植物之型態特徵之一,最早,人們並不知道柳葉鰻是鰻魚的幼苗。柳葉鰻無自由行動之能力,隨洋流漂浮至大陸邊緣,此段時間預估約須一年以上,在這段時間,仔鰻之型態由柳葉狀變成長細型, 但仍?透明故又稱玻璃鰻(glass eel),此為第一次變態,玻璃鰻已有自由行動之能力,並對特定物質有驅近現象。玻璃鰻在進入淡水後,體表色素出現成為小鰻。小鰻(elver)再長成黃鰻 (yellow eel),黃鰻在淡水中成長數至十數年變態成銀鰻 (silver eel),此為第二次變態。

故事的開始是:19世紀有人在地中海西西里島東北方的 Messina 海峽捉到 一尾怪魚,體型頭小身體透明扁平,在1856年被 Kaup命為狹頭魚 (leptocephalus) 取其拉丁文之意義為”狹(lepto-)” “頭(cephal-)”,很可惜的是 這101 條後來遺失了 (好像跟北京人的頭骨命運一樣…),幸好四十幾年後,義大利有兩個好事者 叫 Grassi 與 Calandruccio 在同一個地方捉了許多狹頭魚,從1887 到 1892年放在水族缸中蓄養 (這八成是西方世界養鰻的濫觴….) 。結果在1896年竟發現狹頭魚變成淡水鰻魚,終於知道鰻魚會變態,而且是從海裡來的…

下一步就是找尋鰻魚的產卵地。從地圖上來看,西西里島位於地中海中,而地中海以直布駝羅海峽(Gibraltar) 和大西洋相接,而且經過調查,南歐、地中海、西北歐大西洋岸、英國沿岸、英倫海峽 (法國人叫 La Manche,英國人叫 English Channel ) 所捉到的小鰻魚(玻璃鰻) 體型和型態多差不多,所以他們認為,鰻魚應該是在離岸不遠處產卵。可惜,沿岸漁業一直沒捉到大腹便便的母鰻不說,連比狹頭魚更小的魚都捉不到。事件似乎又陷入另一個迷雲中….。

就在此時 (1905年) 丹麥政府派遣一位單丹麥籍船長叫 Johannes Schmidt去尋找鰻魚的產卵地,在此之前Schmidt曾成功的找到鱈魚的產卵場。他在北大西洋的正中心 Faores 群島西邊捉到狹頭魚,這是第一次在地中海外捉到狹頭魚,意義重大 (諸位看倌 應該聽過 大海撈針是用來形容 mission impossible 不過捉狹頭魚 真的就是大海撈針 其體長不過4-1公分 而且是透明的…)。所以從 1905 到1920 年 Schmidt 就在大西洋上來來回回的進行大海撈針。其間,他的船跡北到冰島,南到迦納利群島 (Canary islands),東橫渡地中海到埃及 西邊到美洲大陸,(好像比西遊記的14年還累...),不斷的海底撈針,並參考洋流,比對抓到魚的型態大小(體長、脊椎骨數、鰭條數)。從1908年到1910年,他發現在地中海中,愈往直布駝羅海峽西邊捉到的愈大(即愈深入地中海東邊)。所以他認為鰻魚應該在大西洋中產卵。剛好191年時,Hjort 在Azores群島附近捉到一些 4-6公分的小魚,是有紀錄以來的最小體型,所以 Hiort認為鰻魚的產卵場應位於Azores群島和百慕達群島之間。1911-1915年共家入23條船在550個採集點,共捉到120條狹頭鰻 (不過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他的調查,部分調查船被德國的潛艇無限戰擊沉,他只好回陸地 研究狹頭魚型態分類)。終於在1920年於大西洋西側靠近北美洲外海,他開著四桅動力帆船,DANA 號,在藻海處 (Sargasso Sea, 馬尾藻海或稱為薩加索, 葡語葡萄果的意思 因為藻體由固養器、主幹、藻葉和氣囊四部分構成,而氣囊長得像葡萄,故稱 大致。在北緯20~35°、西經35~70°之間,覆蓋大約500~600萬平方公裡的水域) 捉到1公分長的小魚,此後未曾有比此小的體型被捉的紀錄,所以產卵場應該在這附近。但很可惜,沒有發現卵。附帶一點 Johannes Schmidt 在調查歐洲鰻的過程中連帶的也把美洲鰻的產卵場釐清,發現也是在藻海附近,只不過比較偏西一點。 經過16 年的努力,終於解開持續2千多年的迷團。 1956年時Leon Bertin.於他的書 (Eel: A Biological Study) 指出:「鰻魚在藻海產卵,這沒有錯,但更精確的講,她們只在海藻漂浮面中心的深處約400米,溫度16-17度的地方產卵...」。 很有趣的是,雖然美洲鰻和歐洲鰻產卵地點很近,不過,在北美洲找不到歐洲鰻 在歐洲找不到美洲鰻。後來有好事者,因為藻海離百慕達三角很近, 又八卦認為此區是外星人出沒之地,。故鰻魚是外星生物…。又有一說,據說古代在大西洋中有一塊大陸名為亞特蘭提斯,鰻魚就是回到那裡去產卵。

而在亞洲這邊,特別是東北亞,日本學者早在 1930 年代就開始有「大海撈針」的報告 ( Matsui, 1957)。 他們根據鰻魚的地理分布與海流輸送的關聯,推定產卵場應該是在台灣以東,琉球以南的海域。 所以日本人就埋頭在這海域進行調查。可惜30年過了,卻毫無結果。 在1986年夏天,日本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的研究船在菲律賓東北海域進行調查,捉到21尾狹頭魚,最小為3.39公分,加上北赤道洋流, 斷定日本鰻應該是在馬里亞那海溝附近產卵 (Kajihara, 1988)。最後在 1991年7月,日本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的研究船「白鳳丸 (Hakuho Maru) 」,在 塚本勝己 (Katsumi Tsukamoto) 副教授的帶隊下,一口氣破天荒捉到 911 條狹頭魚,這比 日本 30 幾年來所捉的總數還要多。其中在北緯 15 度 東經 137 度所捉到的 239 條中, 最小的只有 0.79 公分,預估是孵化後 10 天的苗,證實日本鰻是在馬里亞那群島西側產卵 (Tsukamoto, 1992),日本人就把成果發表在 Nature 雜誌上,結果那一期的Nature (1992, No.356)封面就是以捉到的狹頭魚當封面主角 (很有趣的是,群體作業但整篇報告只有一位作者, 和現在掛一大串作者大相逕庭)。

台灣呢 ? 號稱養鰻大國,當然在這方面不能留空白。在1995年8月16-23日,台灣省水產試驗所「水試一號」試驗船在菲律賓以東的海域,捕獲三尾是日本鰻。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捕獲日本鰻的柳葉形仔鰻。三尾柳葉形仔鰻的體長分別為 2.74,2.88 以及 3.14 公分,其日齡分別為46,50及51天。本結果支持日本鰻是在夏季產卵的推論,但根據採集地點與海流方向,這三尾柳葉形仔鰻之體長與日齡 水是所人員認為 不足以肯定或說明目前所認知的產卵埸,而推定其產卵場之分布範圍應相當廣闊。此後隨著省水產試驗所的改隸與組織、政策的調整,這一頁恐被埋入歷史中。中國大陸則是在1996 年聲稱於1993年3月海測船「向陽紅05 號」在產卵場附近採到19粒鰻魚卵 !?日本比較保守,宣稱撈到三個。不過後來利用遺傳標記又推翻那三個長得很像的魚卵…。

雖然,歸納天文、洋流、氣候、小魚型態與生態之特性、並配合耳石 (otolith 等於魚的黑盒子 不過不是通話紀錄器 而是飛行數據紀錄器)日週輪而找出歐洲鰻與日本鰻產卵場,但迷團還是沒被解,至少沒親眼看到大腹便便的親魚或撈到受精魚卵。但漸漸的,幾個結論被歸納出來 1. 開發現鰻產卵場和海山(sea mountain, 海下山峰) 有關; 2.交配產卵與月週期有關, 鰻苗在 5, 6月新月(New moon)時孵化, 稱為新月假說 (new moon hypothesis); 3.歐洲鰻或日本鰻之產卵分別與溫度鋒 (thermal front)或 鹽度鋒 (salinity front)有關 (即溫度或鹽度變化的介面)。

To see is to believe, 所以 1998年日本和德國 (瞧!軸心國又來了, 50幾年前應該就只合搞這個就好了..) 在生殖季節時乾脆派潛艇下海去 (日本派船,德國派潛艇叫 「JAGO號」, 性能諸元請查http://www.mpi-seewiesen.mpg.de/~hissmann/jago.html) 調查。」JAGO 號」可搭乘2人,潛航深度 400 米。他們在馬里亞那群島附近的 Arakane 與 Pathfinder 海山,在新月前後進行91 小時的調查。結果, 鰻魚還是有廉恥心的,燕好時不會大肆張揚。所以偷拍不成,他們便下推論:肯定在深於 400 米以下產卵… 。故事還是會繼續的…。

以追蹤小魚配合海流、耳石尋找產卵地,反過來說倒不如叫識途老馬帶路:把牠們植入晶片或追蹤器再去找。可惜,外星人不出來認養他的寵物,不然 CIA, FBI, NASA 一定出面,像電影全民公敵 (Enemy of the State) 或 X 檔案 (X-Files)。 因為目前用的發報器、追蹤器功率太小,只知道鰻魚下海後會做 上下 200 公尺的游動,約3-4天後就潛到追蹤不到的深度。人類在登陸火星之前,不知道能不能解開這個謎?




“SHIT,比力气输了……” ——回音ACT3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组织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微博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JOJO黄金之心 ( 沪ICP备17003218号-3 ) 繁體中文

GMT+8, 2024-5-3 15:32 , Processed in 0.050553 second(s), 31 queries .

© 2000-2022 JOJO GOLDEN HEART

JOJO-CHINA.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