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JoJo黄金之心欢迎您!

JOJO黄金之心

 找回密码
 加入组织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总共3761条微博

+ 曼哈顿转播站 +

楼主: 猫知道

[随记]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着,抓到一只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3 19: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发表于 2009-11-23 20: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那么耳熟呢~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发表于 2009-11-23 20: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追寻过去的人,他有一把剑。

一个寻找未来的人,他有一把剑。

一个只求现在的人,他有一把刀。
...
观众3号 发表于 2009-11-23 16:53



    我喜歡蜀道行..............的人路過!!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发表于 2009-11-23 21: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辰元凰,蜀道行,这两个人物是我最喜欢的了。

其次是剑子仙迹,还有蝴蝶君。

只是没想到恨不逢最后死的会那么简单,只是被女人毒死,本以为会更凄惨一些呢。毕竟他害死了那么多心爱着他的女人……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发表于 2009-11-23 23: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拍过动画片~还蛮红的~
猫知道 发表于 2009-11-23 19:07


已经不期望看懂画了
总是看原作之前就看了同人的鸟飞过,留下一道腐气息……

   
“最后的绿宝石喷射...我已...用尽力气了... 这是我,最后的传言...乔斯达...先生,请接受吧。” ——花京院 典明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情 +4 收起 理由
猫知道 + 4 我是“阿修X卢克”派~

查看全部评分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00: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11.23.


关于康熙遗诏的一点个人看法


看阎公公的书上面说这个事情争议很大,而且世人多把目光放在遗诏的最后一句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上面。个人觉得这是错的,这句话其实无关紧要,想要弄清楚遗诏真假,应当考察遗诏前面的话。

遗诏前面花了将近一千多字来写康熙一生的功绩,似乎看起来好像不是很重要,无非就是一个帝王在死之前描述自己一生做过的事情而已,只是走一个过场。但是熟悉康熙上谕的都知道,遗诏里面除了“雍亲王皇子胤禛……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句话之外,几乎全部都是照抄康熙在五十六年十一月份发的一道上谕。

那道上谕才是真正的遗嘱。遗诏只是V1.0修改版。

但是康熙在发那道上谕的时候,离去世尚还有四年之久,所以上谕里面并没有指定继承人,甚至连指定继承人的倾向都没有,整篇都是在谈自己。比较有意思的是,康熙在那道上谕的最后说道:“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这份遗嘱他已经准备了十年之久了,到如今才发出来。为什么?把十年的时间往后推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的十年前,正是一废太子的康熙四十六底至四十七年初那段时间。

也就是说,康熙在一废太子的时候,就动了写遗嘱的心思,甚至很可能付诸实践。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份近两三千字的上谕当中,看到的都是康熙的痛苦和康熙的担忧。整篇上谕,写了那么多,其实意思只有一个:

我很可能要死了,而且死得很可能不清不白,最后成为疑案。
所以我现在趁我意识还清醒,还有一条命,把我想说的话都说出来,给我的一生做个总结。
当皇帝是很苦的,辛劳了一生,很可能因为一时疏忽,酿成大错,最后导致自己生前的功绩和人格被人玷污,不知道后世会怎么说我,所以我要把话说清楚。

——这是他遗嘱里面的总体思想,处处透着忧虑。但是之所以这个遗嘱没有在康熙四十七年废太子的时候拿出来,而是在康熙五十六年年底的时候公布,大概是因为废太子的事件当时被他控制住了,没有出意外,所以这份遗诏不曾在当年公布于众,而是留到十年后才显真知。

所以这份遗诏没有指明继承人,因为他的意思很清楚,“我根本不知道会怎么死,死在谁手上,谁又会抢到这个位置,叫我怎么指定继承人?”这里要注意,他的比喻十分清晰,他举了几个例子,他说昔时梁武帝创业英雄,但是老年的时候遭侯景所逼,饿死在台城;隋炀帝开创之主,却被儿子夺位;宋太祖赵匡胤死了后继承人也是疑案,谣传斧光烛影,被他弟弟所杀;汉高祖遗命于吕后,却被吕后掌握朝政,擅自废立;唐太宗晚年,因为李治背后有他的舅父长孙无忌支持,所以只好立李治为太子——你看他所举的每一个例子,有大将军带兵篡国、有太子逼位、有死后弟弟和儿子争权、有女主擅自废立、有权臣掌握立储,每一个结局都不一样,但是其中为当事人的皇帝有一个共通点——全部都是开国君主。

这跟康熙对自己的定位是很符合的。他死后谥号叫“圣祖”,“祖”这个字只用在开国皇帝身上,守成的全部叫“宗”,但是康熙比较特殊。他虽然不是开国,但他继承皇位的时候,国内环境的紧张,跟开国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后世判定“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因此给他拟了“祖”,皇太极都只是“宗”,他却是“祖”。这也符合康熙对自己事业的评价,所以他打的每一个比喻都是开国君主,而且都是比较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这一方面说明了他的自负(非贬义),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对局势凶险的判断。

废太子的时候局势很凶险。

凶险到他不知道自己会怎么死,也不知道下一任的皇帝会是谁,而且本能的觉得真相很可能会不见于后世,变为整个王朝的疑案。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其实想得也没错,后来事实就是如此,“康熙遗诏”确实变成了疑案。

那么由此推断,那些凡是说康熙是想搞“皇位竞争制”,让皇子们竞争上岗,故意纵容他们争皇位好优胜劣汰的人可以闭嘴了,康熙是绝对不可能这么想的。这个人权利欲很重,大权旁落是他绝不愿意看见的事情。他这种一人凌驾于众人之上的心情,是掩饰在他平时那个温文尔雅的外貌下面,有很多东西康熙都可以宽容,但谁想抬头威胁他的位置,他绝对不手软。这个事情从他年轻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了,为什么偏偏他就能在十六岁的擒鳌拜,多少被摄政大臣控制朝政的少年君主做不到的事情,他做到了。为什么他能一意孤绝的去撤三藩,也不管当时是不是适合撤,能不能撤成功,全朝都在反对,汉景帝“七王之乱”的例子摆在前面,他居然说出跟书生晁错一模一样的话:“不削也是反,削了也是反,不如现在就削,早削早了。”晁错说完这句话就死了,他是个皇帝,他也说这种话。结果打了九年,终于把吴三桂打下来。世人都评价康熙这个人一生最大两个字:“胆略”。这份胆略当中固然是有他的志气跟豪气,还有对时局的清醒认识,但是我个人觉得里面未尝没有他对权利的执着在起作用。

从深入来分析,纵观康熙的一生,尤其是童年,不难想象他的权利欲来自于何方。康熙这个人一向性格内向,喜欢多想,我想他应该是小时候比较早熟的。顺治帝被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控制皇权,从小掐着玩,多尔衮甚至不让他读书,十几岁了还不识字,让顺治痛心疾首,为了把这段时间补回来,念书念到吐血。多尔衮这种希斯克利夫的做法压制到顺治最后对待这件事上面精神反常,多尔衮死后要开棺鞭尸,作为康熙的父亲,他父皇的这种精神反常不可能不会影响到他,甚至我们可以说,从遗传学来看,康熙在性格的某些方面很像顺治,他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顺治在情绪上的敏感和思维上的极端,只是他所受的教育一直在约束自己,把自己朝完人方向发展,再加上他性格里面还有顺治所没有的另外一方面的坚强,所以在年纪大了之后,情绪上的敏感和冲动被理智所压抑,慢慢的造就了他温文宽和的形象。然而皇权旁落的痛苦却像遗传基因里面留下来的伤疤一样,深深的刻在康熙的潜意识里,导致他对皇权的把握非常极端,他甚至不允许哪一个大臣稍微坐大一点,谁抬头他就把谁按下去。一辈子就他一个人高高在上,谁都不许超过他。

其实康熙这个性格因素遗传给了雍正很多,只不过是雍正比他更极端一点,而康熙掩饰得比较好而已。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点,自从努尔哈赤死后,满洲内部就没有因为争皇位的事情平息过一天。而我们甚至也可以在努尔哈赤本人身上找到相同的遗传因素——当年他圈禁弟弟舒尔哈齐、整死他的大儿子诸英,难道就没有这种对权利欲的性格在做影响?偏偏继承了他个性的两个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各自又在自身性格的发展里面,做出了跟他们父亲本质相同的事情。而他们两个人又是导致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的偏执,而这番偏执,再加上顺治的敏感,在康熙身上,以至于后来的雍正,都完完整整的有所展现。

DNA的力量是执着的。

爱新觉罗这一家的性格因素是到了乾隆之后才被洗掉。在这之前,非常不巧的他们刚好都是嫡传(个性上的嫡传),经由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五代,一脉传承,及至乾隆选皇帝择性格老实的十五皇子永琰继位的时候,这个遗传才被新的血统取代。后面的皇帝都可以看做是嘉庆一脉,他们性格上的萎缩和内收与前几代皇帝十分不一样。

所以说康熙帝也好,雍正帝也好,你让他们纵容儿子争权,纵容权臣坐大,或者说采用一些比较温和而不过激的手段去处理这些事情,那是不可能的。虽说皇帝这个位置是客观的,但是每一个坐上皇位的家族,他们性格上的遗传因素确确实实在对历史起着影响。否则赵宋一家不会那么松散和艺术化,朱元璋一家不可能会出那么多性格有问题的人,皇权扩大了他们行为所带来的效力,让性格特征变得更为明显,甚至带上施政色彩。

由此可见,康熙不外如是,只不过是他学者型的思维方式将这份执着包裹得比较完整,进而将他的这一部分个性发展为了胆略。

——谁都没有料到一个十几岁的娃娃皇帝能收拾掉鳌拜;谁都没有料到一个二十岁刚出头的年轻人敢撤吴三桂的藩;谁都没有料到他打完三藩、马上就去打台湾,只因郑经不肯受降;谁都没有料到成吉思汗的后裔葛尔丹他敢亲征,在明朝正德皇帝那里,这是一个笑话,但是他却功成名就。所以他能够说出“我大清朝永世不修长城”的话,只因长城,比不过他的皇权。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来了,康熙同志在五十六年十一月份颁布的那份上谕(遗诏)里词语隐含的“他因一时小错,酿成大恶”的意思究竟为何——

他检讨的并不是他一时冲动废了太子,而是他觉得他根本就不应该立太子。


这才是康熙在倾述里面表达的本意,这也符合他的个性。

不允许皇权旁落的康熙,怎么能够忍受得了有一个人离他的位置只有一步之远,他悔恨的是当年他不应该太过谨慎,因为三藩叛乱、朝政危机,防止吴三桂会打到北京来,反清复明的势力再次腾起,爱新觉罗家会被赶回关外,而他自己要为这次王朝危难付出责任(注意:当时他是想亲征的,结果被大臣力劝才打消这个念头)那对康熙来说是很难过的十年,到现在我们还是可以很肯定的说,他撤三藩撤得太急,有点年轻意气,但是从长远局势来看,那个时候不撤又不行,爱新觉罗家本来就没有坐稳江山,内忧外患一大堆,经不起吴三桂坐大三藩的折腾,更何况光他平西王一年的军费要耗几百万,朝廷养不起他这个外姓王,养了只能拖垮自己的财政,怎么与民生息、发展经济?撤三藩这个举动是很危险的,康熙自己心里也应该很清楚,但是还是执意去办了,一朝臣子全部都是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几代留下来的老臣宿将,他一个二十岁刚出头的小伙子,他敢违背众议、一意孤行的去撤藩,从这个方面也可以反映出他性格中的一面:他有独裁倾向,他不相信别人。

当时全世界都为他捏一把汗。

但是幸而康熙运气很好的是,吴三桂是个胸无大略的土皇帝,既不懂得坚决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来赢得大义,走好政治宣传路线;又不懂得战略上的把握,一口气打到北京城,改朝换代,否则没有别的出路,只知道一味的请喇嘛去找康熙谈判,要“化江而治”,宁愿抱残守缺,白白糟蹋了自己的大好时机,让康熙花了九年时间终于把他收拾下来,不然鹿死谁手还很难说。但尽管吴三桂如此弱视,不证明当时的情况并不危急,因此出于康熙习惯性的谨慎考虑,他将刚刚两岁、生下来就没娘的儿子,册立成了太子,以防万一。

这一步棋错了,错了一生。

结果三藩撤下来了,世界和平了,皇太子却成了他的心头大患,让他潜意识里坐不安寝。

我在这里并不是说康熙一开始就忌讳皇太子,他还没有猜疑到那个程度,我相信他还是很想好好的把皇太子教育成人,继承他的大统,成就一段千秋美谈。——我前面说过,康熙这个人很讲究自己的形象,他很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也很在乎后世的评价,深怕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被指责为昏君,还有爱新觉罗家那个祖宗基业的担子压在他身上很重(我个人觉得这是孝庄太皇太后的教导造成的)——所以种种事情要求他去做一个完人,造就了他努力往自己心目中的圣君形象去靠。他也确实做到了,虽然就像他自己在遗诏里面讲的,很辛苦,别看他年年都在玩,这么样一个在乎自己形象的天子,不可能不在乎自己应有的慈父形象。更何况君父、君父,在儒家教义里,父与君是统一的,“家天下”的含义让他自发的认为,当一个好皇帝,就要当一个好爸爸,做了一个好爸爸,当好皇帝是没有问题的。虽然其实他并不怎么懂得当父亲。

而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康熙并不虚伪,这个人做的每件事都发自内心(我这里说的是影响他生命进程的大事件)所以他想要教好太子的想法一定是真心的,而且付出了大量的感情。他也确实是个严于律己,又善于管教他人的家长,儿子写上来的奏折语句不通顺他就要发火,要找老师追究这个事情;大臣可以坐,儿子不许坐;文化和骑射,哪一样差都不行。这样的教育,被刀称作精英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确实都能独当一面,而康熙也付出了超常的精力和感情——但是这样就完了吗?

性格里的小鼓一直催动着他。

皇权旁落,让他死他也做不到,位置坐得越久,这个想法越强烈,哪怕是他儿子也不行。

所以后面有了废太子的事端,甚至两立两废,华夏大地两千多年的皇帝,就他搞出来这样的事情,我并不十分赞成刀说的“康熙老糊涂了”的说法,情绪上的冲动和拉扯,以及老年病症上的打击导致意志薄弱,确实是有的,而且占了一大部分,但我个人更倾向于,从根本上来说是他性格上的矛盾和敏感,也就是他内心里阴暗面与光明面的挣扎在起作用。

阴暗面就是他从小无父无母,一个人十分孤单又沉默的童年,一个内向却又胸襟广阔的孩子在清初顺治时宫廷里风雨摇摆的环境下慢慢成长起来的独立、独断、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光明面是他天性喜爱教育和治学,拥有学者般缜密和刻苦耐劳的心思,良好的学习态度与求实精神让他培养出了一个人格非常完善,几千年来少有的,兼有温柔和严厉的父君。

他最爱讲的事情就是“刚柔相济,经权互用”,他很自信自己的调和能力,觉得能够把握分寸到最好。但是一旦坐上皇位,心里面那个乖戾的一面,很容易被不受限制的皇权扩大,秉国愈久,心里面的敏感与极端,恍如他的父亲顺治帝的精神紧张一般,即使再小再细微,也会被拉扯到他受不了的程度,最后反映到他的行为里。

这并不是康熙一个人的毛病,而是独裁者的通病,曹操就有这个倾向,只是根据每人的性格不同,表现方式和轻重缓急有所不同而已。而这并非是这些皇帝性格上的异常,他们都是普通人,秦始皇也好、汉武帝也好、唐太宗也好、朱元璋也好,除了拥有才干的一面,究其个性并没有十分超常的地方。只是绝对权力这个东西,本身就会放大你心里的每一个折射面,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会成为它显微镜下的牺牲品。而“不信任”与“恐惧”,又会伴随绝对权力带来的巨大效益,而变得尤为深刻。当一个人操掌了生死大权,首先受不了这个权利压迫的应该是他本人,因为这本不该是一个人、以一己之力的肉身去承担的东西。

绝对权力应该属于世界法则,换做我们今天的话,应该属于全民约法,这个权力应该分散于由每个人来承担,它的危害才会减到最小。然而在帝制这个系统中,承担这个压力的最大受害者就是皇帝,往往十个人里面被这个压力压垮的有八九个。剩下来的,诸如康熙、雍正、朱元璋这般性格坚强的,也会在这番压力的背负下面,造成性格上的失真。

这是所有皇室的悲剧。这个悲剧并不是模糊想象的皇权神圣,而是世间人将自己手中的一部分权利全部交出来,汇集到一个人,或是一个集团身上的时候,必然会引起的性格扭曲。至于扭曲的程度,全看原先的个性而定,残暴的更残暴,昏庸的更昏庸,血腥的更血腥。相反,明智的也会加倍明智,精明的也会加倍精明。

康熙在遗诏里面用了诸葛亮来形容自己,并不一定完全是他所想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伤,或许在潜意识里他已认同了诸葛亮的个性悲剧——因为诸葛亮正是一个被独裁权力压弯的人。

这是一场极大的赌博,等于把世间的命运交给一个绝对会暴走的骰子,至于会掷到哪一面,小还是大,全凭运气。

在这里我并不想诉说专制的优劣和它与民主带来的不同影响,只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拱手将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又让别人拿这个权利来统治自己,无论是接受权利的个体,还是交出权力的群体,都是人性的摧残。因为交出权力的,等于放弃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他必然低位和奴性;而接受权利的,等于接受并不适合自己生长环境的真空压力,结果两厢碾磨,谁都无法得到个性的伸展。每一个责怪独裁君主的暴力与黑暗的人,都应该自我检讨一下,若不是你将权力拱手让出,他又何能拿此来威胁大家的生命?

在专制系统中,谁也无法得到幸福,谁也不配得到幸福,并不是文艺上的言语。

究其性格上的发展和心理上的因素,这是一个极其不健康的环境,无论是高如标枝的君主,还是俯首拜倒的群众,都在扭曲着各自性格中正常的感情。一如康熙。


按理来说,康熙应该算做帝制系统里面一个人格十分健全、千古少有的皇帝,然而即使是这么一个人,也有藏不住黑暗与恐惧的时候。他在康熙四十六年废太子时,曾说他“已经忍耐了太子二十多年”,我认为这并非是普通历史学家所认为的康熙忍耐了太子作恶二十多年,或是视太子不端却视而不见二十多年,而是他忍耐他身边有一个叫做“皇太子”的东西已经二十多年。

从时间上来算,康熙一废太子的时候五十三岁,二十多年,往回推,正是他三十多岁国家平定,三藩危机已经解除,台湾也已经收复,葛尔丹平叛在望,俄国毛子也只是时间问题,皇权已经稳固,内乱不再出现,他,爱新觉罗玄烨,已经坐稳了江山,正当自己事业的壮年。当这个时候,世界真正和平了,他的心头大患却变成了他亲自册立的皇太子。他无法忍受有个人如此接近他,甚至以后必然会取代他。

康熙刚开始应该不会想得这么直接,他应该还是好好的教育着十几岁的皇太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流,皇太子慢慢长大,总有些什么东西在一丝丝的刺激着他的神经。比如说跟他一样明黄的服色,以及接受众臣的朝拜,每次看到这些场面的时候,他面子上不会有什么,反而还会微笑,但是心里面总有个什么地方在莫名起着疙瘩,让他本能的产生反感。这个反感不是其他,就是他给予皇太子的权力。

刚开始可能只有一点点,他可能根本不会察觉,即使察觉了,也当做没有看到。但是随着岁月的累积,年龄的渐长,那份反感会慢慢的变得越来越敏感,让他杯弓蛇影,哪怕是见到其他臣子对皇太子示好,他都会忍不住在心里想:“他们这样巴结太子,是不是已经不把我当皇上了,希望我早点死,好让太子即位”。

这个想法在吞噬着他的神经,哪怕是皇太子本人在他面前有一些微不够谦逊的姿态,他都会敏感到难以忍受,以至于记恨很久。而太子毕竟是他的儿子,还有一份血肉的情感在那里,太子的娘又死得早,等于一生下来就是半个孤儿,形同他自己小时候,所以这份怜惜和父子亲情还在羁绊着他。使他即使受不了权力的蛊惑与折磨,也还是对太子表现了温柔与宽和,维系着他慈父的形象。但是那份拉扯他神经的情绪总需要一个发泄的地方,因此索额图、明珠、托合齐、齐世济,这些跟他并无血缘关系的臣子,变成了他主要发泄的对象。

而当这几个臣子一个个被他收拾之后,他再无可以发泄的地方,最后这份负面感情终于冲出极端,在康熙四十六年他五十三岁的时候,情感波动控制不住理性的那一刻,一念之差,将矛头对准了太子本人。

我在这里并不是说一切就是康熙的情绪所为,我们应该相信,或者我们甚至可以肯定,这里面绝对有贪恋权利的太子党人与企图把太子拉下马的其他皇子的因素在里面做影响,因为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太子和康熙这两个长年的权力风暴里面,被卷进来的人太多太多,甚至还可以说,所有人无可回避。


这是一个典型的皇室悲剧,其典型的地方在于其中的角色既是主导者,也是被动者,既引导了当时的环境,也被当时的环境所引导。当康熙四十六年九月,后果已经酿成的时候,康熙从感情的冲动中幡然醒悟,意识到了自己的意志在其中的作用,而无论如何作为,朝局因皇储废立而动荡的结局无法改变,也无法挽回。

因此才有了我们在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被称为是构思在十年前的那份遗诏。

而这份遗诏在一废太子的十年后发出,证明时局在这十年间,没有起到任何意义的好转。皇太子党人仍然无法剪灭,八皇子党又顽固如野草丛生,皇子的动则圈禁、言则废立,牵动着他们周围的家庭、佐领、旗人、兵将、部院臣工,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错综复杂,看似平静的水面,极可能在他死后有一次大的动荡。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又是他在三十多年前因一念之差册立的那一次太子。

如今到了康熙五十六年,他的身体每况日下,皇太后驾崩后,最后一个可以敬奉的长辈死亡,唯一能让他尚有家庭感觉的脉络切断,他更是感觉孤独,心神忧瘁,头晕频发。因此他拿出了十年前就已经开始起草的遗书,诏谕大臣,剖腑血泪。“朕已老矣,在位久矣,未卜后人之议论如何,而且以目前之事,不得不痛哭流涕,豫先随笔自记,而犹恐天下不知吾之苦衷也。”这遗诏里面有着痛苦、伤心、灰心丧气、悔恨、不甘、愤慨、惘然、恐惧,还有更多的是他与生俱来的坚强和独立,还有一个男人对一生事业的自信。

颁布完这份遗诏之后,他是真正孤独了。

在这之后的四年,他死后的第四天,这份遗诏以另外一副面貌出现。不仅修改了许多字眼,删除了许多段落,还重新排序,最后加上了那句被历史学家们心心念念的“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续朕登基,即皇帝位”公布于众。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皇帝的故事了。


曾经看有人写到,康熙在清晨的围场里打猎,身边没有其他人,只有他一个人在那里弓射自如,来往腾跃,于是远远的有一个年老的大臣评价道:“这是一个习惯了孤独的人。”康熙并不习惯孤独,他或许是一个孤独的人,但他不是一个孤独的神。皇权的光辉、生杀予夺的大权,给他带来无限的距离感,让你远离他,觉得他陌生。但其实在那里弓射自如、来往腾跃的,只是一个连自己命运都无法掌握的老人,而他也不曾料到,这份命运同样让他欣欣哺育过的孩子们,或死或伤,几乎没有一个得到全终。

没有人能习惯孤独,他也不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准生证 +2 石鬼面 +2 热情 +6 收起 理由
囧飞机 + 2 + 2 + 6 正襟危坐听讲

查看全部评分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发表于 2009-11-24 02: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面的皇帝都可以看做是嘉庆一脉,他们性格上的萎缩和内收与前几代皇帝十分不一样。


为什么看到这段的时候我会想起那个野史段子,乾隆本是汉人来呢?

那么最后,老佛爷要说的是是遗嘱真假的争执?还是说康熙这个人的性格?

我感觉是康熙的性格。

顺便问句,我记得像康熙、乾隆这些称呼,都是死后的谥号,是吗?还是说有什么宗什么的才是谥号?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发表于 2009-11-24 08: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康熙,乾隆是年号,乾隆在位六十年,每年都是乾坤元年,乾隆二年之类的。他们死了以后。有谥号比如清什么什么宗。一般来说拿不到文,景之类的一流好字的皇帝多半不咋样,拿了什么什么祖肯定是开国皇帝。拿了武,英的多半是打仗过的,后者死的早,在位时间短的。汉武帝别看我们现代人喜欢的挺多,在漫长历史中是个反面教材,穷兵黩武。

然后还有什么哀,衰之类的,这种是属于命苦,可能不见得多昏庸,但是王朝气数已尽了,就有这个字。然后比较坏的就是炀,厉,这肯定是个恶人。然后元朝最后一个皇帝,老朱很有创意的给了个顺,元顺帝,因为他北京没打就让出来了。

所以说,拿3号来做比方,假如你养了个把条狗,然后有一条叫4号的过世了,你追封他为武哀太宗,那么说明这条狗是你的第二条狗,很喜欢欺负别的狗,但是打不赢,很可能输了之后回家郁闷而亡。。。。

那么这条狗所在的数年里面,分别是4号元年,4号1年。

附,曾经很久前看一个电视剧,里面的人对着活着的皇帝在那里喊,太宗太宗。。。。

评分

参与人数 2热情 +6 收起 理由
猫知道 + 4 那个狗的比喻笑死我了~~
luice + 2 太宗太宗~~

查看全部评分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发表于 2009-11-24 08: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嘉庆以后的皇帝一贯保持着勤政,但是对于国家的局势已经实难控制。对于大臣的猜疑更甚。这种不愿意相信汉族大臣而满族大臣几乎无人可依的局面大概是这些皇帝心里很大的痛。

过于依赖汉族大臣,那么最后满族的统治几乎也就注定消亡。更别说西化,这些皇帝们每天大概都在不安着冬至太庙祭祖的时候该如何去说,总不能在那里焚香倒拜,我朝太祖太宗历代先祖斩荆劈棘,如今孙不孝,新添一丁名曰皮特森.爱新觉罗,碧眼黄髯,身形斯伟,手足并长,毛须可衣。此子定可继往开来,四方夷服。
。。。。。。。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情 +4 收起 理由
猫知道 + 4 祖宗们囧了……

查看全部评分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发表于 2009-11-24 09: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学术吖,我要留名慢慢看……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情 +4 收起 理由
猫知道 + 4 么么,不学术的说,只是随便写写感想

查看全部评分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发表于 2009-11-24 15: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1255# 猫知道

面孔狰狞的 胸部平平的 银样镴枪头……算了不说了 伤心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发表于 2009-11-24 17: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康熙是金牛座
雍正是射手座
乾隆是天平座

我是无聊情报站OTZ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发表于 2009-11-24 17: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康熙是金牛座
雍正是射手座
乾隆是天平座

我是无聊情报站OTZ
wswjws 发表于 2009-11-24 17:08



    换做中国的生肖星宿应该是什么呢?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发表于 2009-11-24 20: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追寻过去的人,他有一把剑。

一个寻找未来的人,他有一把剑。

一个只求现在的人,他有一把刀。
...
观众3号 发表于 2009-11-23 16:53


我怎么就想到了白眉大侠呢

刀是什么样的刀……
多比奥慢慢脱下毛衣,“这是一个考验,来自过去的考验……人的成长,就是战胜自己不成熟的过去。” ——狄阿波罗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情 +4 收起 理由
猫知道 + 4 白眉大侠+1

查看全部评分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发表于 2009-11-24 21: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刀柄之处的护手是蝴蝶的样子,不是竖着,是横着向四周展开的蝴蝶,刀身是流水的样子。

其人曾经使出过天蝶流星拳,爱金如命,结果新婚当夜一进洞房,就发现老婆离家出走了,说是因为不喜欢他太爱钱。于是十八年间,他苦练不爱钱,把杀人挣到的所有金银都扔到了家门口的河里(不立牌子,但禁止人下河游泳,否则就破例做免费买卖,杀了那人),最后夫妻和好,临走之时把河里的金银又全都捞了上来。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组织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微博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JOJO黄金之心 ( 沪ICP备17003218号-3 ) 繁體中文

GMT+8, 2025-9-14 14:40 , Processed in 0.069442 second(s), 23 queries .

© 2000-2022 JOJO GOLDEN HEART

JOJO-CHINA.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