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JoJo黄金之心欢迎您!

JOJO黄金之心

 找回密码
 加入组织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总共3761条微博

+ 曼哈顿转播站 +

楼主: 猫知道

[随记]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着,抓到一只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21: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嗯,谥号的问题2树后面都说鸟~我就不说了咯~

就是好像从明朝开始才习惯把当朝皇帝直接以年号代称,比如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不仅当朝叫他“洪武帝”,后世也有这个习惯,但其实他的庙号是“明太祖”。而朱棣的年号是“永乐”,所以叫永乐皇帝,但其实他的庙号是“明成祖”。以后每一朝都是这样,什么万历、正德、嘉靖、崇祯、天启,全部都是年号,但也可以直接代指皇帝本人。

清袭明制,所以清朝也是这样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都是年号。只是很少有人管努尔哈赤叫“天命”或“天聪”,也很少管皇太极叫“崇德”,而是直接叫他们的名字,那是因为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入关,汉族的传统继承得不够彻底,还比较土,因此名字上叫得比较随便,从顺治入关开始才真正走入正轨。

在明清之前,当朝的皇帝好像没有代称,只叫“上”、“皇上”、“陛下”、“万岁”这些泛称,死了之后才有自己的固定名词。所以管当朝皇帝叫“太宗”是件很搞笑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你叫了他也不知道你在叫谁~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21: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康熙,乾隆是年号,乾隆在位六十年,每年都是乾坤元年,乾隆二年之类的。他们死了以后。有谥号比如清什么什 ...
nagaviper 发表于 2009-11-24 08:35

是的是的,“武”对皇帝来说是个很不好的谥号,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另外:

“太”是典型的开国皇帝专用称号。
“世”是指的继往开来的意思,比如“清世宗”雍正,“清世祖”顺治,还有“柴世宗”什么的。
“圣”大概是最好的封号,绝对完美。
“高”这个谥号是褒义的,但褒义里面又稍微含一点贬义。比如“清高宗”乾隆。
“神”最好玩,指的是“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比如“宋神宗”、“明神宗”万历。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21: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猫知道

面孔狰狞的 胸部平平的 银样镴枪头……算了不说了 伤心
luice 发表于 2009-11-24 15:11

仓鼠究竟对张涵予有着怎样的期待。。。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21: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康熙是金牛座
雍正是射手座
乾隆是天平座

我是无聊情报站OTZ
wswjws 发表于 2009-11-24 17:08

居然没有一个我熟悉的星座。。。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21: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换做中国的生肖星宿应该是什么呢?
观众3号 发表于 2009-11-24 17:48

我知道宋徽宗属猪,有一回他下旨不让民间杀猪,因为那一年是他的本命年,哈哈~

还有个皇帝属狗,也下旨不让杀狗,但我忘记是谁了~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发表于 2009-11-25 0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居然没有一个我熟悉的星座。。。
猫知道 发表于 2009-11-24 21:57



    我都很熟悉……

“我是宇宙人……”


……
大大,这个i 能不能补药那么应景……

猫知道

面孔狰狞的 胸部平平的 银样镴枪头……算了不说了 伤心
luice 发表于 2009-11-24 15:11


哎,想想我家曾大人… 囧rz 本来照片就没几张… 一张凶神恶煞,
一张#¥……#¥ 最像样的居然是别人给他的画像上兑下来的,还算和颜悦色。。。


话说,有一阵觉得张之洞 长得不错…
=。=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发表于 2009-11-25 00: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秘书是怎么知道星座的?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00: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11.24.


(初稿)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观与经济体制的冲突


(一)


常听见有人说现在的社会道德沦丧,我也曾这么说过。

但是细想开来,发现里面有着极大的问题。

首先,我们说的“道德”是什么?它是一种由中国传统的儒家教义经由几千年的发展、用以适应当时社会的、被大家所公认的行为规范。它有一个根本上的出发点,就是人性上的“恶”与“善”。所有的道德观都是围绕它出发,然后向外延伸,从而制定出各种各样的规范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具体行为的法则与教条。比如说“尊师重道”、又比如说“尊老爱幼”、“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忠君爱国”。当然,因为现在没有“君”了,所以“忠君爱国”不再成立,而演化为了单纯的“爱国”而已。这些东西,仿佛表面上看起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我们现在社会上还在极大的提倡,教育系统也把它归纳在内,要求培养“有道德的人”。

但这是对的吗?

这里面有一个十分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就是由儒家教义而引发出来的道德观念是有等级存在的。

“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尊师重道”,孩子要对父母孝顺,父母要对孩子慈爱,学生要对老师尊敬,成年人要对老年人和幼童产生保护欲,这些好似看起来都在强调“友”和“恭”,“慈”和“孝”,“尊”和“爱”等等这些情感上的因素,但其实隐藏在内部的,是承认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

父母和孩子是不平等的,老师和学生是不平等的,国家和个人是不平等的,成年人和衰弱的老年人之间是不平等的。这才是道德观念所要求的行为规范的本质。我今天在这里说的这些话,很可能会引起一些道德人士的指责和批评,但是这并不妨碍大家去认清“道德观念”背后真实的东西。或者说,这个“真实”,早在儒家教义诞生的数千年前就已经在向我们提出各种问题了。

儒家思想这种东西,它之所以出现,是为了确定一个传统阶级社会中每个人该有的地位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它是为了划分等级而存在的。任何一个稍微涉及、或是研究过先贤圣哲思想的学者都会告诉我们,儒家的本意是在确立等级思想,它是以家庭为单位,将人逐渐划分层次,最后把整个“天下”全部容纳到它这个等级系统里面,做到每个人安守自己的岗位,遵守应有的礼仪,不要擅权越轨,这样整个社会才和谐而有序。这是儒家思想的真意。道德观念由此而生。而为什么说道德观念来自儒家思想,那是因为“道德”是用来解释这个次序的合理性。为什么老师就要比学生高一等啊?因为我们要“尊师重道”。为什么父母比孩子要高一等啊?因为我们要“父慈子孝”。为什么弟弟要不如哥哥啊?因为我们要“兄友弟恭”。为什么为了国家利益我们要牺牲个人利益啊?因为我们要“忠君爱国”。道德法则是为了给儒家所划分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来找一条大家都可以接受,都能够去实行的行为起点。

而这个行为起点的终极,是人的“善”与“恶”。不管是孔子说的“仁”,还是孟子说的“人性本善”,甚至是荀子说的“人性有恶”,都是在谈这个行为起点中的人性因素。他们都认为,正是因为人性有了“善”和“恶”这两方面的不同,所以才需要道德规则的教育和引导,将人性往“善”的方面靠近,而往“恶”的方面远离。正是因为有“善”,有了“亲亲之情”,有了所谓的“怜悯之心”,人才会产生出道德情感上的需要,想要孝顺父母,想要爱护子女,想要尊敬师长,想要保卫国家。然后把这种感情往外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后变成了一个由家庭组成的“家天下”的一个整体社会。这个整体社会,遵守着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这种道德规范对人的行为能够起到约束作用的,是做“道德批判”——判断人的善与恶。

一个人爱国、孝顺、尊重师长、爱护弱小、维护公共利益而能放弃个人利益、不以小舍大、不自私自利,这些凡是由道德观念所引发出来的人格评价都可以归为“善”的种类。而卖国、不孝顺、悖逆、不尊敬师长、不保护弱小、不维护公共利益,以小舍大,自私自利,这些都可以归为“恶”的种类。而这之间的怎么办?儒家没有办法去解释那个“善”与“恶”之间的灰色地带,因此又放宽了标准,只要不为恶的,就叫做善。但他们仍然树立道德标志,去宣告一个极善的榜样。——在他们那个时代,这叫做“圣人”,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叫做“模范”,或是“榜样”。(当然,含义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这里只是泛指)

似乎这样是很不错的,人有了善恶之分,人的行为有了“善”与“恶”的不同,有了好人和坏人的区别,有了道德约束力,大家应该都可以做好事,或者说,不要去做坏事,受到了这样的教育,引发了这样的道德自觉,社会才有次序,才有安全感,才温文有礼,才有亲和力。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这些东西都是为了解释那个不平等而存在的!

而人是不平等的吗?

老师和学生是不平等的吗?父母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吗?兄长和幼弟是不平等的吗?少壮和老弱是不平等的吗?国家和个人是不平等的吗?

——如果你还要承认,是的,这就是不平等的。那确实没话可说,你大概还活在旧时代,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假如尚有兴趣,不妨听我一言:现在是一个人和人平等的社会,或者说是大家在往这个方向努力的社会。这并不是由哪一个人的感情、或是哪一个团体的理念所决定的,它所根本依附的,是“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法律,是为了保护公民的个人权益而存在的,它所维护的是每个对等人格的私有财产和个人利益,每个人都是相等的,谁都不能侵犯他人的利益和财产,而你在私有财产和利益受到危害的时候,可以寻求法律的保护,以维持“人人平等”的公正性。而将它引申开来,又是家庭和家庭之间的平等,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平等,但终其所究,是人和人之间的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而这一点,又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我们现在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里面有一个最大的原则,叫做“等价交换”。任何人不能侵犯我的私有财产,除非你拿出相等价值的东西来跟我做交换。这个交换公平合理,就应该受到制度的保护,所以才会有现代法律的诞生,才会有民主制度的出现。而这个经济体制,是目前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共有的。大家都不再是以前的小农经济。不再是从前。

而因儒家教义而产生的道德观念,是为了适应旧有的小农经济,旧有的专制体制,旧有的阶级制度而诞生的,它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现在的经济体制,不再适合我们的国家制度了。

它过时了。

本该保护人和人之间平等观念的法律、和维护个人私有财产的商品经济,当然无法承认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法律的效力对待老师与学生、对待父母与子女、对待少壮与老弱、对待集体与个人,全是平等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错了,世界上根本没有“王子”与“庶民”这种东西,有的只是人。有人犯法,与其他犯法的人同罪。

然而,我们的道德观念却并不承认这个平等。法律已经规定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了,老师犯法和学生犯法,都要受到惩罚,而商品经济又确立了学生付出一部分财产和利益,来换取老师的教导,老师接受学生的经济利益,来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回报,这在商品经济中是非常平等的交换原则,但道德却要求学生不分条件与对象的“尊敬师长”;父母与子女之间已经是平等的了,无论是父母伤害子女,还是子女伤害父母,都是触犯法律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与惩罚,但道德却要求子女不分对象和条件的“孝顺父母”,反之亦然。然而社会的现实状况是什么?大家都是对等的,法律已经这样写了,制度已经这样规定了,我凭什么就要去承认这个不平等呢?它有何道理可言?正是因为出于这个心理,出于商品经济环境下人格的独立,出于法律对每个人及每个团体平等权益的保护,现代社会才会产生对道德的怀疑。终其根本,是因为此种以划分人与人之间等级(不管这个等级是现实的还是感情上的)为基础的行为准则,已经不再适应我们的社会环境,所以我们才会怀疑它。

才会有道德沦丧的感觉。

因为它确实沦丧了。

它所依附的旧有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已经不存在了,它失去了能够确立它合理性的物质基础,也失去了能够保证它合法性的制度体制,它再无立足之地,所以它沦丧了。

其实就是它OUT了。

这个社会现状,在儒家那里叫做“礼坏乐崩”。“道德沦丧”的结果就是“礼坏乐崩”,这是一种专门在社会制度产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出现的独有状态,它告诉我们原有的意识形态已经不再符合现在的社会经济,旧有的还在崩溃,新生的尚未建立,因此才会有“道德沦丧”的感觉,这是变革之中必然会产生的现象,它是用来提醒我们——

改换意识形态了。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03: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初稿)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观与经济体制的冲突


(二)




我在这里并不是去批判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这毫无必要;也不是去强调它的封建性,因为人们往往在评价儒家思想“封建”的时候,并不懂得它到底“封建”在哪里,统统归为糟粕,进行统一或单方面的打压。这又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儒家意识形态及其道德观念,是我们中华大地存在了两千年多年以上、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维持了社会秩序与人性和谐的思想意识,它是一种哲学状态

也就是解释人应该如何生存的道理。

而我们现在之所以说它过时了,“道德观念”沦丧了,是因为它解释的是传统社会中的人应该如何生存,而不是我们。

“道德观念”的陈旧性,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甚至在旧有体制的环境里面,它也有许多解释不了问题、承担不了的责任。

现在我们来举一个具体例子加以分析:


一个老实的人,因为生活所迫,穷困得实在没有办法,妻子幼儿都需要他哺育,还有生病的母亲需要昂贵的医疗费治疗,而他实在无法再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面取得更多的物质利益,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他心爱的妻儿与老母,他宁愿触犯法律,铤而走险去抢劫。

这个例子,是一个典型的道德观念自相矛盾的例子。你说这个例子里面的人,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他为了家庭,为了爱,为了母亲的病,为了能够保护她们,他甘愿越矩,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应该算作“善”的行为。因为他对家庭付出了爱,对母亲付出了孝顺,对子女付出了呵护,他正是儒家教义和道德观念里面所宣扬的、最基本、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好人”。因为儒家教义本身就是以家为圆心出发的。

但是你又能说他是“善”的吗?

他抢劫了。

他侵犯了别人的利益,而且很可能侵犯的是国家的利益,因为他造成了社会秩序的不安定。如果每个人都像他这个样子,没钱了就去抢劫,最后的结果只能造成社会的动荡,国家的崩溃,人民生活的不安全,这样的一个人,他不是“恶”是什么?自私自利,无视王法,伤天害理。

但是我们的结论出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极端——一个人居然同时拥有了道德里面的极善与极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先不说儒家的道德观念对这件事的解释,我们先来看看另一个更典型的例子:

有一个村子,因为适应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慢慢流失了,青年人口全去了大城市谋求生活,剩下来的老年人和已经生根的家庭没有办法靠那么一点贫瘠的土地生活,大家都很痛苦,新生下来的娃娃连吃点优质奶粉的钱都没有,村长也很着急。然而他们村子除了靠近海岸,没有其他优势,于是村长下定决心,带领全体村民集体走私,为了大家都能够活下来,能够过好,他不吃不睡,不管自己的身体状况,学习如何走私,勘查地形情况,动员大家出海,十分辛苦的安排他们的活动与细节,教导村民们怎么躲过海关的检查,怎么联合起来取得更大的利益。最后他们村子终于富起来了,村长虽然瘦到皮包骨,满脸皱纹,还受过伤害,但他心里很高兴——

你该怎么去评价这个人?

在道德观念中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如果他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那么出的,究竟是什么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儒家的道德观念怎么来解释这两件事情。


他们管这叫“忠”与“孝”。

“忠”就是对国家的忠心,对国家财产,对人民利益的保护;“孝”就是对自我,对自己的家庭,以及由这个家庭延伸开来的任何与你休息相关的小团体的利益所产生的保护情绪。这两个之间是有绝对矛盾的。“忠孝不能两全”。因此儒家告诉你,在大义面前,在“忠”的面前,你要放弃自己的“孝”,放弃那一局部的小利益,从而去成全对国家,对整个社会的维护。像上面说的那两个人,一个为了家庭抢劫,一个为了村子走私,他们都是“孝”的典范,但因为跟“忠”起冲突,所以从道德理念上来讲,他们应该放弃“孝”,成全“忠”,这样才是大义,才是真正的道德的人。而当每个人都去这么想的话,都放弃“孝”,成全“忠”,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无比美好,会很崇高,上面那个村长,还有那个抢劫的人,都不会去做违法的事情,会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或者我们去批判他们,去教育他们,让他们懂得大义的存在,去宣传这个思想,让他们别做傻事。这才是人人应该关心的问题,这是价值观的树立,这才是道德的社会。

听起来好像很圆满呵?

但是你发现没有,这里面隐藏了一个极大的问题:他们没有解释原因。

他们如何去解释这两个人为什么会那么做的原因?

因为他们解释不了。

因为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



现在我们再来放开道德观念,不去评判那两个人的善恶,我们来看看这两件事情背后的真实。

首先,这两个人既不是坏人,也不是好人,这两个概念在他们身上是没有意义的,他们所谓“坏”的地方,其实只有一点:他们触犯了法律。

我们对他们的批判也只能局限于此,他们不应该不遵守宪法,不应视现代社会的经济规则与经济原则于无物。任何人都应该通过合法的手段来取得财产,劳力换取也好,智力换取也好,甚至是身体换取也好,总之,一定要符合“等价交换”和“维护个人私有财产”的原则,不能去抢劫,不能走私,不能侵犯别人的利益,更不能引起经济上的恶果。这是他们两个应该承受的法律责任。而他们的行为一旦被揭发,是必然会受到法律惩罚的。——这才是判断这两件事情上应有的正当态度。我们应该教育他们的,应该宣传的,是让他们守法,而不是遵守道德。

这就是儒家的道德观念无法完成的责任。

为什么?因为产生道德这个东西的时代环境里,没有法。

没有法律(我这里说的是现代意义的宪法,而不是古代君主统治下的律法,那个东西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阶级特权存在的,不是我们现在的保护公民利益的宪法)的存在,他们没有办法利用有效的手段去打击这种违法的行为,但他们又不能让这种扰乱社会秩序的状况诞生,因此他们只好诉之于道德上的约束,想利用道德的力量来让人们自觉遵守理应由法律承担的行为规范。这是道德最大的问题,也是它为什么落后的原因,因为法律已经诞生了,法律比它更有效,根本不需要道德束缚,人们只要守法,就绝对不会出现上面的问题。

而这里又隐含了儒家的一个阶级性。它所要求的“忠”与“孝”之间的妥协,其实是在要求每个公民做出自我牺牲,拿出自己家庭的利益,自己村落的利益,来迎合国家的利益,宁愿自己家庭穷,全村人饿死,老少离散,母亲重病不愈,小孩得不到好的营养,也一定要遵守道德,不能犯事。这样才是“忠”,才是一个道德的人——这里面隐含的是什么?

是道德的阶级性!


不要忘了,道德产生于阶级社会,它在法律并没有形成之前,所要求的是人们对统治阶级,对君主的服从,甚至是对它的牺牲,所以道德中才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才有在国家利益面前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宣传,它是在你意识到了这个阶级性之后,意识到了家与国是不平等的,民与君是不能两全的,所以你要服从国,舍弃家,来完成道德中的大义。

这是儒家学说最大的欺骗性。

这个欺骗性诞生于专制社会,但是并不符合我们现代社会,而因它产生的道德标准,又不可避免的带有欺骗性的色彩,它欺骗的不是那两个讨生活的人,而是欺骗了我们看待上面两个例子的眼睛。它在掩盖事实

这个事实是什么?是法律背后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他们会那么做?

换句话说,就是为什么他们会那么穷。

这才是我们应该真正关注的问题,想通了这个问题,才能找到事情的解决途径。这里面不存在任何的道德问题,它是一个极其严肃的社会课题。为什么那个老实人会穷得养不起家,他的经济上面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他个人经营不善,还是社会动荡或是变革造成他没有饭吃,亦或者是有更大的经济团体,比如说垄断、欺诈公司、股市暗箱……而他的母亲为什么病得付不起医疗费,究竟是他太穷,还是医疗制度有问题?那个村子怎么就会贫困得养不起老小,是他们地理环境上的问题?还是经济环境下依靠田亩的小农经济本该被淘汰,他们村子注定要没落下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严肃关注的社会现象。只有找到了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本,才能解决他们两个人的人性悲剧,解决他们所谓的“家”和“国”的矛盾,其实根本就没有矛盾,有的只是社会问题,甚至是制度问题。

他们爱家没有错,为了家去铤而走险,从感情上来说,这也没有错。他们唯一错的地方是触犯法律,这是应该受到批判的,而在这个批判背后,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为什么他们周围的社会环境会让他们胆大包天到宁愿触犯法律,也要拼搏一把,如果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的话,那么一定是制度在哪个地方出毛病了,我们应该赶快改革。

道德掩饰的就是这个。

这也是儒家真正想掩饰的东西。他们让人们把目光都注意到道德的评价与宣传上面,将社会病根解释为道德问题,仿佛是他们对国家的不忠,对国家的不义,是他们人格与人品上的毛病,造就了社会动荡的现象。只要他们甘于贫困,他们就是高尚的人。

这叫什么?

说得稍微难听一点,这叫“愚民现象”。

它在禁止你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甚至甘心于生活的穷困,不去考虑怎么样让自己的经济状况好转,让你始终停留在他们制定的低水准的生活标准下,还过得很开心。

道德是很可怕的。


一旦当所有的人都将这个道德标准作为行为规范的时候,其结果就是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制止你去过更好的生活,妨碍国家拥有更好的经济秩序,掩盖他们解决不了的社会现象,把国家、法律、体制、社会、经济应该承担的责任,分派到你个人的头上,让你认为这是你的道德问题,而不是其他的问题。在中国过去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民主宪法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道德规范确实在起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个人行为,实行了一部分法律的责任,给我们华夏的古代社会带来安宁与秩序。但是当我们现在已经拥有宪法,拥有商品经济,以及随之而生的更先进的制度,再去讲“道德”,其结果只能是用一个不合适的酒瓶来装新酒,新酒必定洒出来,引起人性上的迷惑与危机。

我们应该放弃道德了,用更现代的目光去看取事物。

这个不光可以在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以让自己得到理念上的成长。

比如上面那两个例子中的主人翁,假如说不是社会问题的话,是他们个人的问题,是那个老实的人不懂得怎么赚钱,怎么利用自己的才干来换取经济利益,这就是他必须学习的事情了,他应该看清楚,问题在他自己身上。是他的无知导致他家庭的困苦,这跟他爱不爱家没有关系。而假如说他是受到诈骗,或是母亲的医疗程序上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那么他应该诉之于法律,利用法律来维护他的个人利益,这个也跟他的那个所谓的“道德”还有“孝顺”没有关系,他缺乏的是法律意识,他不敢告,有很大一部分是他人格上的懦弱。

而那个教导村民走私的村长,我想问问他?是不是事情真的绝望到那个地步?只能用犯法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如果其实还有别的方法,比如说开发旅游区,种植更适合田地的经济作物,或是动员村民去经商,哪怕我们再被动一点,去申请贷款,请求国家资助,造成舆论宣传,去电视台做节目,诉说村里的经济状况,请求社会人士的帮助……种种种种,并非只有一条路走。如果他们村里的情况不是社会与制度造成的,那他就应该反省一下自身认知上的问题,他是不是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去别人的村里考察考察,去找找相关的书籍?

这就是道德掩饰下的另外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

无知。


道德容易掩盖人的无知。
它让人只把思维关注在道德评价与道德约束上面,却不让人去反省自己的作为,思考它的原因。

而这个问题又可以引发很多的人性问题,比如说那个老实的人,明明是他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导致家庭的穷困,他的妻子有没有理由责怪他?有的。有没有理由带着孩子离开他?有的。因为他的无能,导致家庭生活的维持困难,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小孩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得不到更好生活条件,甚至是他想去犯法的时候,又会给家庭带来危害。他的妻子在法律和生活义务上面完全有资格离开他或是批评他的。如果仅仅因为这个老实的人极爱极爱他的妻子,为他的妻子付出了很多,而去责怪离开他的妻子的无情,责怪她的不道德,这是没有看到根本原因。真正能够解决他们两个问题的,是让那个老实的男人赶快振作起来,找到谋生的手段,重建他们家庭的温馨,这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你去对那个妻子做“道德批判”,去同情那个男人,对他们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相反还会冤枉人。

因为你给那个妻子贴上了一个“不道德”的标签,这是她不应该承受,也没有理由承受的。法律保护她的利益。

而你以为指责妻子的无情,让她有了“道德”,事情就会好转吗?好吧,让他们两个你搂着我,我搂着你,最后一起穷困到死,或是一个坐牢,一个送饭,你以为这就是对他们好吗?这就是道德的力量吗?这里面掩盖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人性问题,是我们下一章将要谈到的内容。但是在这一章我们可以暂且做一个总结:在找不到感情和利益互相妥协的更好的办法之前,而那个丈夫又不愿意学习,妻子还是离开他比较好,这样对他们双方,对家庭,对孩子都有好处,剩下的问题需要在法律上面协商,还是与道德无关。

听起来是不是很不舒服?还是道德美一点。但现实就是这样。

这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无情,这是一个经济上的问题、和人性上的问题。无论哪一方面,都是客观的。你之所以觉得它看起来不太美好,甚至有些无情,那一部分,是因为传统的道德观念还在你的思维里起作用,这个道德观深根蒂固,一时半会儿改不了的,需要我们慢慢的转变;而另外一部分,是我们需要去寻找的,在道德之上的,另外一个意识形态,一种处理人跟人之间相处方式的新理念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一章我们再来谈这个新理念,而这里要总结一句的是:


世间本无道德,相信的人多了,才有了道德。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发表于 2009-11-25 08: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是的,“武”对皇帝来说是个很不好的谥号,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另外:

“太”是典型的开国皇帝专 ...
猫知道 发表于 2009-11-24 21:55


神,就是这哥们神了!

祖宗家法也敢废,整年整年不上朝,要不是姓赵,姓朱,早就给人打到生活不能自理了。

又附,因为清朝皇帝比较一根筋,年号一辈子就用一个不改,所以康熙,乾隆的很好记。到了唐朝每个皇帝都几个年号,武姐姐更是一口气换了18个年号。所以叫年号就记不住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情 +8 收起 理由
猫知道 + 8 武姐姐ORZ……

查看全部评分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发表于 2009-11-25 08: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猫猫关于道德的话题。第一感觉沉重。

假如是在三十年代,我大概就会在报纸上开篇说一句,武汉某猫的无政府主义言论思想可曰大逆或言不道。假如在六十年代,我就会直接带上几个兄弟拿着高声喇叭在猫猫家门口喊,横扫一切猫鬼猫神,打倒西方自由主义言论,猫猫托派小俱乐部!(最近正好在看章怡和的书)

不过到了本世纪09年年末,我最近忙着出差,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和不切实际的等待着wlk出现在神州大地。所以我就在这里瞎扯吧。

儒教里面最讲求的思想,应该就是秩序,这和西方人经常说的order是一样的。在西方世界里面往往出来个恶魔之类的东西,带来的往往就2样,一个是terror,恐怖,一个是chaos 混乱。这两样一出世间善恶颠倒,如同末日(本朝太祖武皇帝验证过)。

所以猫猫对于道德这个问题的在我的理解是不是,假如这不叫道德而叫规矩,制度,规范,更能接受一些呢?

圣人们很早就说过鱼翅我爱食,熊掌炖鸭掌我也爱吃,特价优惠二选一,不要鱼翅要熊掌。一旦出现忠孝仁义不能齐全,这里是有排名顺序的。

忠是第一,孝在第二,仁在第三,义在第四。所以说假如你家里儿子和父母都快饿死了,你一个发小家里很有钱,抢他的钱给自己的父母儿子吃,是没有错的。固然违背了刑法,也可以被原谅(这就是人情凌驾于法律)。但是假如你抢了吃的回去,把儿子喂饱了,把老娘饿死了,你有罪。又比如你顺手还贴了条标语,苍天已死,黄夫当立。。。。你死罪。

所以说这不是德,这是道,一种管理之道。圣人希望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有前提的,君要像君,父要像父,然后才有臣臣,子子。所以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万物为那个什么狗。

在孔孟的眼里大家是平等的,但是你有你的角色,每个人都扮演好你的角色,这个国家机器就可以有序的前进,即使皇帝不够智慧,只要你做好本职工作也没关系。

然而遭遇到现实的问题是往往是上级单位部门因为缺乏监管力度,所以责任义务变成单向的,权力享受也是单向的。于是礼乐崩坏,于是改朝换代。

当然这也源于中国在那个时代是个农业国家,农业国家最重要的是该种地的不能去搞发明,该养猪的不要去打魔兽(现在是打魔兽的去养猪了。。。。。)。

这个思想中的一部分和现代社会已经脱节了,但是这个道德的规范很多如同春节拜年一样约定成俗保留下来了。不过有很多不合时宜的还是被取消了,比如叔嫂不能援手,男女授受不亲(我最反感这条!!!)。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很多时候政策愚民是一方面,大多民众甘心被愚又是另一方面。你告诉他天地君亲师,你follow就万事ok了,他很高兴。你告诉他,你爸干吗要爱你,你干吗要爱你爸?你老婆跟我跑了,别跟邻居哭去,你自己反省下或者看看男科。。。。。他肯定来灭你,然后说我这是为了礼才砍你的。

中级人民法院说不定还酌情判处,有期徒刑10年,缓刑100年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情 +4 收起 理由
猫知道 + 4 本朝太祖武皇帝+1

查看全部评分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发表于 2009-11-25 14: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是打魔兽的去养猪了。。。。。)。


很搞笑啊!

我看完的想法是……老佛爷,你是为了要写这么一篇文章而写的这个吗?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19: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11.25.


(三)



在我们谈到那个新理念之前,先举一个十分浅显易懂的例子:


让座。


这是现代中国社会,在交通环境中,尤其特指公共汽车里面,主要集中在年轻人应不应该给老年人让座这个矛盾状况的特殊问题。

这是被很多报纸和媒体大加呼吁和批判的问题。他们所主要关心的,是那个年轻人的道德,是社会风气与社会秩序,他们呼吁的是人的道德观的自觉,希望年轻人都能够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有良心,有同情心,尊敬长辈,保护弱者,看到老年人应该把位置让给他,当每个人都这么做,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温馨,不会像现在这样人情冷漠,甚至是道德沦丧。

这里面的每一点,都是依靠道德价值观来评价的。

现在我们再来放弃道德观念,从现实的角度出来,来看看那个年轻人到底应不应该给老年人让座:

我们假设那个公共汽车的票价是一块钱(非空调车)。如果那个年轻人付了一块钱,那么他上车之后,他就拥有了合理运用“公共汽车”这个交通工具的合法权利,这是他那个一块钱带来的。如果他逃票,那另当别论。既然他拥有了合法运用公共汽车内部环境的权利,那么他有资格选择座位,而且在坐下之后,到站之前,有不用起来给任何人让座位的权利。这也是那个一块钱给他的,说得通一点,就是交通局、汽车公司、甚至包括经济体制给他的。这是他的合法权利。而根据汽车上面人多位置少,所以先到先得的默守规则(这个叫做法律之外的行为规范,遵纪守法,那个“纪”说的就是这个,这是在法律的范围之外,法律暂时或者是无法找到更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时,所拥有的大家在法律之外默守的成规,这个成规需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才能够实行。而这个认可,前提必须是保护个人利益)因此只要他先坐上去了,而不是他抢了那个跟他同样交了一块钱的老爹爹的位置,硬把人家来起来,自己坐上去,他就没有任何理由给那个爹爹让座。他是对的。他在维护他的个人权益。而你去让他让座,等于侵犯他的个人权益,无视他那一块钱的付出,他理所应当的表示愤怒和无视:凭什么?!

这就是从我们的法律,从经济规则上出发的,这个年轻人应有的态度。

——他是正确的。

卫道人士请稍安勿躁,请听我说。

把你的道德面纱拿开,去看一下这个小事件后面的大问题。这个年轻人坚持自己正当的个人权益,会不会让你想到什么?如果全天下所有的年轻人都坚持自己的合法性,不去给老年人让座,这么一个社会现象真正的矛头指向的是哪里?——

它所谴责的、或者说它客观表现出的,是交通环境和汽车公司没有给予老年人应有的权益。

它所有的权益都是以成年人的标准来付出的,他们的公共汽车是一个适合成年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并不适合弱势团体。但为了对弱势团体的照顾,他们使用了降低票价、用老年证代替车票、设置老弱病残的专区,也就是搞几个标语、把座位刷一下颜色,这样的结果确实是给予了老年人一定的利益,但是在乘坐环境上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老年人还是要承受坐不到位置的问题。

这不是老年人的错,他们是弱势团体,和小孩一样理应受到社会经济与法制的特殊保护。社会和国家有资格为小孩、老年人、残疾人、病弱创造特殊的环境来迎合他们的需要,必须办很多福利措施,这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汽车公司的责任。

而年轻人也没有错,他坚持的,是这个经济社会中他应当的个人权益,唯有当每个人都懂得坚持自己的正当权益,而不去侵犯他人的正当权益(比如说用道德宣传强迫人家让座),我们才懂得我们现在所生存的这个法制社会的合理性,从而我们才能更好的创造社会环境,谁也不用责备谁。

而在这个事情,在汽车公司失责的背后隐藏的又是一个什么更大的问题呢?

——就是我们国家经济的整体落后。

说白一点,就是穷。

如果每个人都有私家车开,谁还会去抢公共汽车?如果交通环境良好,道路通畅,车辆设备的现代化高,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专用车厢,老年人还用得着等年轻人让座吗?再退一步,如果轻轨、地铁等等,这些除了公共汽车之外的交通工具的发达,可以减轻公汽客流量压力,老年人是不是能够得到跟年轻人平等的、使用座次的更多权益?或者你仅仅说,设置一个不同票位价格,让老年人花一块五来坐车(国家补贴一部分),年轻人只能花一块钱,用打卡限制的方法来获得座位,让他们享受到不同价格的座次,这样谁还会去抢位置,要抢也只是老年人和老年人之间,年轻人和年轻人之间去抢了,那是他们自身协议的问题,跟你无关了。

但这所有的所有,背后隐藏的根本问题还是经济问题。

而且这里面也体现了一个叫做“穷人现象”的东西(非贬义,仅客观说明)。

这个现象,在所有穷富等级有差别,尤其是我们被道德观念熏陶大的中国社会中尤其严重——它就是生活穷困的人在看到生活富足的人之后,首先产生的情绪上的羡慕和嫉妒,又因为自尊心关系,随之转化成对富人的不齿与责备,然后对富人进行道德批判:肯定是因为他们利用了不法手段,他们侵占了别人的利益,或者就是他们不道德,没良心,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有好吃的不跟大家分享,所以他才能富起来的!而我们,清清白白,虽然贫穷但是道德高尚,我们有良心,所以我们可以谴责他们,要他们对我们做出道德让步。

一个人去这么想了之后,等于吃了一个精神安慰剂,做到了一个心理上的平衡:他有钱,但是没良心;我虽然没钱,但是我有良心,这么一等价交换,还是一样的。我跟富人一点差别都没有,甚至我还比他强!

哈哈……文学里面这好像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阿Q精神”。典型的心理安慰。

这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人性问题,我们不应该像鲁迅先生那样吹胡子瞪眼写得那么不堪,他有他的社会因素,而且我们得承认,心理安慰这种东西,在人性里面是存在的,它有很大一个程度上面调节了人和人之间的不平衡(注意,不是不平等,是不平衡,不平等是需要靠制度去解决的)当这个不平衡短期内无法解决,或者说很可能解决不了,比如说我比别人长得丑,这就是一个不平衡,这是制度解决不了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允许心理安慰的存在,因为它能调节人的精神健康,把它向积极与正面的方向引导。虽然我长得丑,但我还有点学识,还是不错的,可以自傲,可以过得很满足,甚至还可以很潇洒!

这就是不平衡引起的心理安慰,也就是所谓的“阿Q精神”。但它之所以含有健康成分,是因为它首先承认了人和人之间不平衡的客观性,其次它在寻找弥补这个不平衡的另外一条途径。

但是如果这个里面掺杂道德问题,就非常严重了。

比如说:漂亮的女人都是坏女人!

——这就是典型的道德判定。

当你解释不了这个人性问题,只能抱着道德观的价值来看待问题的话,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阿Q精神”。“阿Q精神”的真意就是,当你看到了人和人之间的不平衡,看到了人性之间的矛盾,但是你统统用道德来解释,然后不思进取。当一个人如此的时候,他会变得尤为可悲,而当一个民族这样的时候,它所面临的是极大的危难。

而我们回到那个让座的事件当中,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往往在公共汽车上批判年轻人不给老年人让座的,通常是站着的人,而不是坐着的人。因为坐着的人除了“道德尤其高尚”以外,他通常是不会对年轻人说什么的,因为他正在享受正当权益,他也不希望这个正当权益受到侵犯,他和年轻人是利益共同体,所以他多半是沉默不语,或者是把头偏到一边去。

而真正说那个年轻人的,是站在旁边的人。

他们没有位置,因此跟年轻人之间产生了不平衡,而这个不平衡很容易被年轻人不给老年人让座的“道德”问题刺激,尽管这跟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他们会变得极其愤怒,甚至比老年人本身情绪还要激烈,那个爹爹或许可能无所谓的,但是旁边站着的人却不能放过那个年轻人,一定要说他,因为他们是——道德卫士

这是一个小问题,现实里面一般不会发生得这么严重,但是我们今天要把问题说清楚,因此将它引申化,因为这个小问题代表了现代中国社会中很大程度上的一部分人性毛病。

这个问题本来只是个人心理上面的一个因素,但是“道德”却把它上升到了“正义”与“邪恶”对立的矛盾里。

这是极其严重和可怕的。

它严重的地方表现在:第一、它摧残人性。

它摧残的三方面的人性。那个年轻人,老年人,还有站在他们周围的人。三种立场的人都被道德观所影响,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扭曲。那个年轻人,本来因为自己没有错,再加上自尊心的影响,他不仅不会受到“道德的感召”,引发“道德的自觉”,反而还会产生厌恶感。这是一个很客观的心理问题,极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这就是人性。这没有好坏之分,你没有办法用道德去约束他,因为这个人性客观存在,它存在于道德的规范之外,你必须正视它。而当这个年轻人正当权益受到了侵害,人性受到了压迫,其反弹是非常厉害的。假如这个时候有一个“道德的人”,一个“君子”,突然站起来把自己的位置让给老年人,获得他人的称赞,那这个年轻人的人性反弹会全部集中在“君子”身上,他会仇视那个人。“你在干什么?故意鄙视我吗?我本来是没有错的,结果你这么一做,好像显得我不对了,不就是让个座,有什么了不起?伪君子!”这就是人性的反弹。这是人性当中的负面情绪,(我们现在说的是典型化案例,不是指的人人都会这样,而是把其中的典型性拿出来讨论,从而解决普遍问题,请不要误解)拥有这个负面情绪,不完全是年轻人的责任,很大因素下,是他周围的环境、和他人的行为引起的刺激。这个刺激的强弱根据现实状况与他自身的个性决定,而道德批判,因为其强烈的对立性与简单化,往往会把这个刺激拉得无限大

这对心理是很不健康的。

而且直接的结果是造就了儒家里面所说的“小人”,因为他对“君子”腹诽嘛,但那个年轻人是小人吗?他可能年纪不大,但他决不是小人。“小人”这个定义是道德强加给他的,是道德要把人划分为“君子”和“小人”,划分为“好人”和“坏人”,因为他的行为不符合儒家所谓的道德标准,所以他被判定成了“小人”的类型。这是在给人性贴标签,这是道德思维的简单化。他们根本没有看到人性的本质,而粗粗的画了一个脉络,然后把所有人往里套。

——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君子和小人,都是道德强加的!


这个强加,是对人性的扭曲。硬生生的造成人性的对立。道德中的批判色彩,一方面加深了人的崇高性,另一方面又造就了人的卑微性,而这两种心理,都不应当出现在健康的人性情怀里。人没有道德上的不平等,只有人跟人之间的不同,如此强加不平等,是给人性创造了一个不健全的成长环境。

而道德里面所说的坏,所说的小人,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是他们把人分成了好人和坏人,所以才有坏人这种东西,是他们把人分成小人和君子,才会有小人的出现。若没有这个道德标准,坏人和小人闻所未闻。而他们之所以需要这个东西,是为了衬托另外一面:好人和君子的崇高性。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而这种区分,不要以为只是对“坏人”与“小人”产生压力,它同样也是对“君子”与“好人”的个性扭曲。一个被道德情感鼓舞的人,一个认为自己人格崇高的人,他往往不会做出什么道德里面说的“好事”,极有可能是无限的去加大这个崇高中的陶醉感。因为崇高本身就是在划分等级,他在上位,所以他自然陶醉。他会不停的批判别人,树立道德的坚定,来加深这个陶醉感,其实就是上位的阶级感,因为他高等。

当一个人,一个正常的人格与人性,被摆在一个并不适合它存在的位置上时,其造成的结果是人性上的失真。

当整个社会沉浸在这种失真里的时候,这个社会中所有的人性会被扭曲,最后是整个民族的“变态”。(心理学上的概念,心理状态分为两种:变态和常态,根据各种因素交换出现)

当一个民族“变态”的时候,其后果……不用说了,中国人最清楚。


第二、就是我们上面反复讨论过的,掩饰了制度和经济上的落后与贫穷。

这本应该是大家都重视的问题,却被道德批判给忽略了。当大家的目光都被道德吸引的时候,自然看不到问题背后的本质,这个状况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无法进步

甚至是倒退。

因为所有的问题都被总结为了道德问题,比如说让座。本来是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但是你把它变成了道德问题。其结果只有两种:要么大家都遵守所谓的“道德”,每个年轻人都给老年人让座,年轻人牺牲了个人利益,去承担了应该由国家、经济、制度、政策、交通环境、汽车公司负的责任。那国家还去考虑老年人的利益干什么?穷就穷嘛,车子挤就车子挤,我们不用拨款给老年人办福利,因为我们的社会很道德

但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很少出现,因为我们毕竟已经进步了,制度和经济水平不同往昔。然而这个时候加强道德,只会出现原始的传统道德观与现代经济制度的矛盾激化,越加强道德,道德沦丧的感觉越强烈。因为经济体制、社会、人性,都在给它超常的反弹。这个情势导致的最后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所面临的现状——人性迷惘

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遵守道德吧,矛盾太多,不遵守吧,那拿什么来挽救我们的精神文明?

这就是我们想要说的最关键的所在——

放弃道德吧,让我们找回人性。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20: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猫猫对于道德这个问题的在我的理解是不是,假如这不叫道德而叫规矩,制度,规范,更能接受一些呢?
nagaviper 发表于 2009-11-25 08:48


是是是,我也是这么觉得。

道德这个东西说到底是规范,所以它有约束性和强制性的色彩在里面。

而一个规范的问题,首先第一:就是它规范的合不合理?

其次:它的约束性强不强?

再者:它能不能得到彻底实施。

其实在我们现在这里,这三样都是做不到的。它规范得既不合理,约束性也不强,而且根本得不到彻底实施。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东西去保护道德了,古代还可以把它制度化(礼乐)。

但是我个人觉得道德除了规范,还有一个人性的问题在里面,还有情感因素,所以它是很复杂的,需要抽丝剥茧~

另外,2树写得太搞笑了……

赞!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20: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搞笑啊!

我看完的想法是……老佛爷,你是为了要写这么一篇文章而写的这个吗?
观众3号 发表于 2009-11-25 14:47


不是,我一旦脑子里面在集中思考什么事情,如果不把它全部写出来,那个想法会一直盘旋在我脑海里,影响我正常做事。我必须把它成文,或者是跟别人说一遍,那个干扰和烦躁才会消失。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我好像脑子里不知道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屡试不爽~

所以我经常在日记里面长篇大论,不是发表,很大因素上是把脑子里面的念头转到纸上面,我就轻松了。我靠这个来维持我的正常生活,不然做事做不下去。

JOJO-China.com - JOJO黄金之心 - 引力就是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组织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微博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JOJO黄金之心 ( 沪ICP备17003218号-3 ) 繁體中文

GMT+8, 2025-9-14 14:43 , Processed in 0.086421 second(s), 33 queries .

© 2000-2022 JOJO GOLDEN HEART

JOJO-CHINA.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